研究院专访 | 未来5年,江西将打造创新成本最低、成果转化最快省份

发布时间:

2021-12-10

所属分类:

新闻资讯


  以下文章来源于江南都市报,作者江南都市报
  成名:让学术成果迎来产业爆发力
  王伟伟:“深入一线实践才能发现实际问题”

  导语

  《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省将努力打造创新成本最低、成果转化最快的省份。然而,科研成果变成产品需要漫长过程,参与科研创新的企业将要承担无法盈利的风险,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想要尝试但却不敢轻易迈步,导致创新链、产业链难以深度融合。为提升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有无数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地方脊梁企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投身于科研创新中,成名、王伟伟就是其中的两位。
 

 打通创新链、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降低创新成本


  “十三五”期间,我省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115家,是2015年的4.7倍。《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省将努力打造创新政策最优、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服务最好的省份,努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最快的良好局面。
  然而,降低创新成本、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不容易。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南昌院”)执行院长成名认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可科研成果从走出实验室到落地变成产品,需要经历技术集成、性能优化、小试、中试等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尚未形成,企业需要承担无法盈利的创新风险,这一风险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不敢迈出第一步。所以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无法衔接上的中间地带,被形象地称为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1


  “我们就是要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5年内孵化若干面向产业、具有生命力的高科技公司,助力南昌实现弯道超车。”成名介绍,去年年底,《南昌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署后,于今年4月开始在南昌进行“北大南昌院”的筹备工作。成名称,目前,北大南昌院科研工作人员深入南昌各支柱产业,发现、解决问题,并就产业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企业现阶段的“难点”、“痛点”,为企业实现创新赋能。
  

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具体问题
  “理论+实践”提供解决方案

 

1


  近日,某单位科研人员们正在为一些技术难题“挠头”,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复材中心主任助理王伟伟得知后立刻前往,她说,“只有深入一线实践才能发现实际问题所在,作为科研人员,要保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到现场针对工程问题的理解提炼出其中的科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作用,从而真正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
  经过讨论,王伟伟了解到该单位在飞机上复合材料冒形长桁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壁厚不均的工艺质量问题,经过探讨分析后她提出,改变预成型体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才是避免成型过程中树脂流动的关键。王伟伟认为,可以通过受力分析、结构优化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均压板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提供参考,这样才能将高校院所在理论分析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还能降低试错成本、缩小研发周期。


  让科研成果迎来产业爆发力
  解决企业“难点”、“痛点”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成本高,且不能保证100%出科研成果,要承担很大风险。”成名说,再者企业缺乏人才、成熟的创新团队与可持续发展机制,从而导致创新链、产业链脱节,就无法达到降低创新成本的目的。
  成名表示,让科研成果迎来产业爆发力就是北大南昌院的一大使命。下一步,北大南昌院将加强科研和产业的融合,要支持打造多层次校企交流平台,让科学家深刻领会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让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完成技术创新和形成产品为目标,在工作中深度融合;要打开高校和企业人才流通的通道,鼓励企业人员以多种方式加入到高校科研活动中,也鼓励高校老师、学生参与到企业创新活动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