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Introduction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舰船、深海探测、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复合材料优势专业,围绕航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聚焦于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开发及应用、梯度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航空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开发等方向,致力于打造集材料、工艺、设计、验证为一体的高水平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中心,支撑江西省航空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的发展。

中心能力及产品


  服务航空产业,面向低空经济。致力于复合材料无损检测、高精密传感器工程服务、各种部件结构优化、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开发及应用。

图片名称

复材航空零部件

系列化开发满CCAR35适航条款要求的全复合材料螺旋桨系统,大幅度降低螺旋桨重量和制造成本,提高螺旋桨效率和寿命。

图片名称

梯度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机

可打印生物水凝胶、药品、光敏树脂、有机硅橡胶、陶瓷、金属浆料等材料,应用于生物医药、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等领域。

图片名称

高性能碳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料及复合材料

具有质轻高强、高耐热、高抗冲击、可回收等优点,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轨道交通等领域。

图片名称

传感器与微纳制造

主要研究传感器集成与智能传感系统,包括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非侵入式医疗健康检测系统和高能粒子传感器;并深耕第四代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和金刚石),专注于芯片制造中的散热难题与高电压高电流的功率器件。

图片名称

新一代结构阻抗分析仪

开发基于非厄米电路的高灵敏度阻抗仪,应用于大型设施和复杂结构的实时高精度无损监测,例如航空航天设施材料内部微裂纹、连接结构松动等损伤情况。

建设目标和思路

Objectives and ideas


  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复合材料优势专业,致力于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工艺的开发与优化、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结构优化设计与疲劳寿命预测、计算软件与仿真平台的建设,促进复合材料研发新范式,打造航空复材中国工业4.0平台。

团队介绍

Team Introduction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领衔,团队核心成员10名,包括院士1名、长江学者2名、杰青3名、优青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

  团队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1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多名成员获评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图片名称

首席科学家 段慧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教授、杰青

北京大学工学部 主任

图片名称

中心主任 成名

北京大学工学院 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执行院长

图片名称

易新

北京大学工学院 特聘研究员

优青、海外高层次人才

图片名称

白树林

北京大学材料学院 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图片名称

吕鹏宇

北京大学工学院 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

图片名称

袁子峰

北京大学工学院 特聘研究员

图片名称

陈光

北京大学工学院 特聘研究员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