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在南昌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4-23

所属分类:

新闻资讯


研讨会合影

 

4月18日至21日,“2025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南昌院”)联合承办,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俄数学中心南昌A类基地协办。本次会议也是庆祝北京大学工学部成立的系列活动之一。

4月19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所长何国威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陈坚强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徐昆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原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纽约大学张骏教授,南非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孙博华研究员,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大南昌院院长刘谋斌教授,北大南昌院执行院长成名研究员,以及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国内40余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150余位本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话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杨越教授主持。

杨越教授主持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何国威院士首先致辞。何国威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研究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方向,契合国家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在前沿探索和重大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何院士表示,本次会议为多学科交叉与创新突破提供了重要平台,吸引了大批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展现出我国湍流研究的强劲活力。随后,何院士还介绍了中国力学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重点工作方向,并呼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湍流研究,携手推动学科持续发展。

何国威院士致辞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大南昌院院长刘谋斌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刘谋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湍流研究正迎来高精度实验、超级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既具理论深度,也有广阔应用前景。刘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该领域的长期探索与研究成果,尤其是湍流与复杂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北大南昌院的进展。刘教授勉励青年学者继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刘谋斌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肖左利教授代表会议主席陈十一院士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肖左利教授回顾了湍流研究的百年历程,致敬以周培源先生为代表的中外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并对湍流研究的飞速发展进行了展望。肖教授鼓励与会者深入交流,推动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化,寄语青年学者勇于创新,为破解关键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肖左利教授致辞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是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业组组织的固定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环节,安排了8个特邀报告和39个主题报告,内容涵盖湍流理论、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等多个方向。

清华大学符松教授首先作了题目为“机器学习时代的湍流模式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稳定性与转捩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机器学习时代湍流研究的新范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作了题目为“尾迹涡诱导的边界层转捩模式”的报告,在报告中王教授以圆柱尾迹和平板边界层相互作用为模型问题,系统介绍了旋涡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复杂流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捩控制的新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廖世俊教授作题目为“微扰暴涨级串与湍流随机性和对称破缺起源”的报告,他基于洁净数值模拟提出了“微扰暴涨级串”的新概念,为湍流随机性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特邀报告分享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陈坚强研究员向大家报告了“高速边界层转换控制研究进展”,相关成果显著推动了转捩控制由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转化;中国科学院大学倪明玖教授以“液态金属MHD热对流湍流”为题,介绍了团队在MHD垂直及Rayleigh-Benard热对流湍流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磁约束聚变装置中极端条件下的磁流体湍流的结构特征和磁流体稳定性分析新方法;香港科技大学徐昆教授作了题目为“基于波粒二象性的非平衡湍流多尺度建模与仿真”的报告,向大家展示了一种基于波粒分解的多尺度湍流数值模拟新思想;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孙博华研究员以“张量表示理论与流体运动方程的推导”为题,介绍了团队在粘性流体本构方程推导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特邀报告之外,青年学者们还带来了涵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观测以及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的主题报告。参会代表们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就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精彩纷呈,为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题报告分享

大会报告环节结束后,北京大学杨延涛长聘副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本次会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外,会议宣布“2027年湍流和流动稳定性研讨会”将由天津大学承办。苏彩虹教授代表下届会议主办单位致辞,欢迎并期待各位专家莅临2027年的研讨会。

21日上午,与会专家团队赴北大南昌院参观交流。专家们认真听取了研究院的整体情况介绍,实地参观了航空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研究领域的专业实验室及多个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现场考察,专家们详细了解了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就技术发展动态、行业应用趋势等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参观交流合影

本次会议为国内湍流研究领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了当前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推动了跨领域、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湍流研究作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将继续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更具自主性和创新力的研究体系。面向未来,湍流研究将在服务航空航天、能源环保、海洋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